●
研究生 : 林瓊婉
論文名稱 : 陽宅天醫方與人體之互動關係
論文出版年:2002年
在中國流傳數千年的風水學說,已漸在學術界公開研討與檢驗,對這門古老學問的重新探討,並已有初步的成果。
然而,國內外學界對天醫方尚未有專題探討。本研究鑒於「天醫灶」理論實含蓋陽宅之核心理論與基本思維,故選取本題目以達到重新探討風水學理之目的。天醫方與其灶座之安置,屬於風水學說眾多派別裡的理氣九宮學派範疇,筆者採取“宇宙全息”之理論,作為理論探討之基礎,並揉合中國古老的醫書─如《內經》等所談及之“天地人”相對應理論,藉以闡述人體之生存、活動、疾病、死亡等等,無不與天地之間所蘊藏的“氣”相關,並配合歷代之相關文獻與研究,闡述人體與宇宙之“氣”之互動關係。由此理論性之探討,本研究試圖說明為何傳統堪與學認為天醫灶有治病之功效,即天醫灶之納氣與人體接受此氣,能對人體之健康產生良好之互動,而達到治病之輔助效果。
本研究之貢獻,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用學術性的論述與現代語言,闡述古老之學問,使「只知其然,不
知所以然」之天醫灶理論趨於明朗化,並易於現代人的知識掌握。
二、 引用中醫學理論與全息理論,闡述天醫灶之原理與納氣之“天人合
一”觀。並對風水學的基礎理論能提出有效之闡明功用。
三、 在「九宮」理氣派理論的探討部分,本論文將傳統之死記、背誦之
「大遊年歌」,改用理解、有規則可循的易經“變卦法”,更便於理
解與容易被接受。
四、 安置天醫灶之步驟及方法,古書皆語焉不詳,筆者試按彙整理論提
出一個安置的步驟與流程,詳細的將安置步驟,用條文式列舉,贅
於附錄,簡明易懂,便於有志研究者重複實驗操作。
五、 筆者將使用天醫灶之實際案例四則,編於附錄中以供參考,並將案
例中之醫案,附加現代醫學(西醫)之觀點,以供參照研究。
●
研究生 :黃文榮
論文名稱 : 郭璞《葬書》中生與死互動理論之研究
論文出版年:2003年
近代學術界對於我國傳統生死學與風水學的論著--晉朝時出版的郭璞《葬書》的研究並不多,而特別從生與死互動理論之角度切入來做研究的,迄今並未發現,因此本研究在國內外可以算是首創。
本論文的研究採取文獻探討、理論佐證的方法,以郭璞《葬書》文本的理解為經,後人對郭璞《葬書》文本的註解及當代相關研究的思想根源之探究為緯,從郭璞《葬書》中生與死互動理論之角度切入,先從先秦的哲學思想談起,再論及兩漢、魏晉及現代的哲學思想,析理出與郭璞《葬書》有關理論的來龍去脈,以逐步掌握其受到歷代各種理論思想的影響程度,並深入探討郭璞《葬書》中生與死互動理論在古往今來中,對現代生死學、生死觀、喪葬觀造成哪些影響?
茲將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就整體而言,「氣化宇宙論」確立了郭璞《葬書》的主要思想,而其核心概念源自於陰陽二氣,「感應哲學」則成為中心思維,「氣化宇宙論」與「感應哲學」共同建構了郭璞《葬書》的經緯。
「葬者,乘生氣也。」是郭璞《葬書》中的創新論點,書中一再強調:覓得「吉穴」的重要性,從研究中發現:「葬者,乘生氣也。」有其極嚴苛的必備條件,雖然郭璞《葬書》一再強調「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廕」的血統關係之重要性,可是從研究中發現「氣感」的對象及介質並不是絕對的,而且「氣感而應,鬼福及人」並非全然是相應式的感應,而且其感應的對象與強弱,是有個別差異的。
古今中外對於葬禮的重視,充分表示人類有共同的文明,然而認為死去的人和地中的「吉穴」能產生感應作用,得以「葬乘生氣,以廕子孫」,也只有中國郭璞《葬書》才有這種論點,西方則沒有。
本研究受限於相關研究的嚴重缺乏,以及有關風水理論以古文陳述居多,而且時空相差了一千七百年,所以花了很多時間揣摩、研究,碰到的瓶頸,幸賴指導教授的指點而得以突破。因為這是傳統中國生死學研究,而且又針對生與死互動理論做深入探討,與中、西方現代生死學的理論有大同小異及互通之處,很值得有志於研究生死學的人來探討。希望本研究能引起大家對生死教育的關注,並能審慎思考「葬者,乘生氣也。」在二十一世紀的走向,希冀「慎終追遠」能夠繼續發揚光大。
●
研究生 :楊瑞泉
論文名稱 : 傳統堪輿空間理論中的時間向度-以玄空飛星理論為例
論文出版年:2004年
西洋近代理性主義傳統,崇尚自然科學架構下的「空間觀」。基本上,將「空間」視為一種靜態、不變的虛空。而東方文化傳統,則另有一種動態、變化的空間觀。它以陰陽兩儀、五行、八卦的基本宇宙元素運行之道,規範出空間的質與量的變換規律。東西方文明「空間觀」最大的差異在於,西洋的純粹靜態空間觀,沒有納入「時間的向度」,完全沒有「時間」與「空間」是互動的觀念。而東方的環境地理觀點,則比西洋多了一個「時間的向度」。它認為隨著時序的轉移、變換,「空間」之中陰陽五行的運作規律也會轉移與變換,這使得東方的「空間觀」產生了本質上的變化。
這個課題,不僅對了解東方的「空間觀」甚有幫助,並且可以適度解開傳統地理風水的神秘面紗,而更重要的是,它對西方「空間觀」的本質與其實踐,提出了一種比較有學理依據、較徹底性的挑戰。在學術上,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作法與嘗試。中國的空間觀是變動的、連續的、受時間的變數而改變的空間觀。其中最能表現時空互動的理論有:
一、 自然週期理論 :包括(一)、陰陽五行理論(二)、四象八卦理論(三)、月令與節氣週期理論。
二、 天干地支互動理論 :包括(一)、六十甲子理論(二)、十二長生訣理論(三)、地支藏天干理論。
三、 元運理論 :包括(一)、河圖五子運理論(二)、洛書三元九運理論(三)、先天卦運理論。
四、九宮飛星理論:包括(一)、九宮理論(二)、九星理論(三)、氣運流行理論。
三元玄空與紫白飛星這二者理論,筆者經過長期的研究,並於實務操作上後,得到一個心得:筆者認為三元玄空與紫白飛星在傳統地理學的應用上,一般認為是比較應驗的法訣,如能有效將此二法融合為一,摻雜柔和應用,將會是一套實用性非常高的空間規劃理論,說明如下:
一、以三元玄空適合作中、長期的規劃及搭配二十四山的坐山與方向應用,對時間與空間能做最完美的組合與詮釋的優點,可以補紫白飛星只適合作短期的規劃,無法有效應用中、長期的規劃及無法掌控時間與空間的變動性的缺點。
二、以紫白飛星在時間上運用,紫白年值星與紫白月值星,適合作短期規劃及簡單易懂適合初學者及適合業界從事空間規劃者使用的優點,可以補三元玄空只適合作長期的空間規劃,無法有效應用中、短期的空間規劃及法訣堅澀難懂,無法廣泛被社會大眾接受與使用的缺點。
●
研究生 :沈汀君
論文名稱 : 《作庭記》造園禁忌初探—以「四神相應」學說為例
論文出版年:2010年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神相應」已為漢人社會家喻戶曉的禁忌觀念。在造園空間裡,樹木方位的孰高孰低和來水、去水的安排,其所涉及的四神禁忌觀念更為家主所重。但受限於造園文獻和現存實物的不足,以致造園禁忌的研究,長期以來卻少見關注。日本平安時期《作庭記》的四神禁忌思想,不僅傳承了漢代以至唐、宋以來的風水觀念,作者也指出造園首要之事,就是明辨禁忌。或歷經年代的久遠,以致內容有所缺漏或不明,也因口語密傳的書寫性質,顯示其禁忌理論的不完整。以意解經,千宗萬派;以經解經,不離其意,本研究試以風水禁忌背後陰陽五行的宇宙觀,來探討四神學說的深層環境意識。
●
研究生 :黃仲淇
論文名稱 : 風水場域之意象性研究-以三元理氣為例
論文出版年:2010年
風水是一種具有多面向的環境觀點,包含了自然環境與人文空間兩個層次,而科學化的研究無法處理文化深層的意涵,因而,藉由西方人文學者對文化空間的相關論述進行研究,是一種新的視野。在這個新的風水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提供學術上對於風水應該如何定位的問題。
本研究以現象學對空間的觀點出發,對於知覺經驗下真實存在,然又無法掌握界定的空間進行研究。即是一種對於空間的意象性為研究對象。風水場域是由巒頭與理氣兩種模式構成。理氣法所建構的理想空間,是一種對於宇宙圖式的複製,經由對典範圖式的反覆呈現,來反映出某種所欲表達的神聖象徵秩序。
研究的對象是風水理氣法中三元思想為探討的主題,其表現出有幾項特點:
1.風水空間以複製宇宙圖式作為一種理想中的空間型態,表現出中心神聖象徵的意涵,代表空間具有宗教神話的情境。
2.在三元思想下的風水觀點,時間是常保永恆循環的信念,與空間相互彰顯宇宙的秩序。
3.三元理氣下的風水模式,是一種變動不居的空間型態,以解釋氣的流轉或是對天上星辰運行的複製,為中國風水空間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特點。
由研究知道,風水場域的本質是在製造一種典範情境,類似於神話、宗教上對於神聖象徵秩序的需求,這樣的空間型態是極具意象性的內涵。
●
研究生 :江彥達
論文名稱 :台中市神岡區聚落發展及環境風水探討
論文出版年:2015年
神岡早年地名叫新廣或神講。本研究目的及針對神岡岸裡社的開發與聚落的發展與風水環境關係之研究。對神岡聚落發展的源頭即岸裡社之開發乃為臺灣中部開發之樞紐。在台灣開拓史占有相當重要地位。然自清乾隆年間開墾起,短短時間即聞名寶島。神岡區歷史背景聚落、家族、宗教信仰,且有計畫地開拓土地與水圳最為關鍵。因為聚落的發展是宗族的行程,且宗族是社會組成重要的部分,亦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進而建構神岡地區獨特的文化場域和歷史記憶,由傳統現今最常用之規劃方法來作宅第、廟宇、土地公之檢驗及探討,為本研究之目的。本論文研究內容,可分四個部分:
一、 台中大平原與岸裡社之地方場域
二、 神岡之地方古蹟與宗教信仰
三、 以三元理氣檢驗聚落與宅第環境
四、 以三元水法檢驗神岡土地公廟環境
本論文主要探討:神岡區地方聚落的發展和風水環境。從歷史、地方誌、聚落、土地公廟興旺的應證。同時由「神岡人」的鄉土認知,對地方場域的生活實踐模式,提出在地文化風水研究。將以三元玄空飛星理氣法則作探討。
●
研究生 :李珅豪
論文名稱 : 桃園區聚落發展與風水之相關性
論文出版年:2016年
桃園區所轄地區在清領之前係屬平埔族原住民之居住地,並無任何文字紀錄,康熙年間將臺灣納入版圖後,漢民族大量移入墾拓,聚落因而快速形成,始有文字的開發紀錄。
清初對北臺灣行政管理作為並不積極,但隨著民間力量的開墾,官方力量也緊接著進入該地區。直至嘉慶年間,桃園地區才進入設官管治的階段,且桃園自設縣起迄升格為直轄市,桃園區均為縣治所在,歷經日治、光復後等時期行政區之變革與發展成為現今桃園市政治、經濟、文教及交通中心。
本研究基於「地方公廟之風水吉凶可以影響當地的財丁貴秀」之假設議題,以大正14年至民國104年間的桃園區及其傳統聚落發展之公共層面為時空範圍,以景福宮為立極點,運用大數據概念,從內容具權威性之政府出版品,客觀取得的數據資料,說明風水的實證性,試圖超越過去長期以來風水堪輿強調個人家宅及命運解讀的限制,經研究結果後發現,與三元理氣的風水法則具有相對可信度。
●
研究生 : 蔡雪枝
論文名稱 : 信仰與地方場域構成之研究:以臺中縣烏日鄉東園村為例
論文出版年:2004年
本研究嘗試以人文性的觀點,以對歷史脈絡與文化的詮釋,並結合田野的實質訪談、調查與統計,來探討信仰的「場域性」,以及研究地方場域的「信仰」結構。由此理念為出發點,本研究選擇了臺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落作為實質研究範疇:臺中縣烏日鄉東園村。「東園村」,是烏溪流域(大里溪及烏溪匯流)附近的一個村落,共有十一鄰,戶數共有588戶,人口總共2521人。本文欲藉「東園村」的實質研究,嘗試理解臺灣最基層的(「村」為臺灣最小的行政單位)、甚為普通的一個常民村落,是如何由「信仰」而建構了它的地方性,並塑造了聚落的場域感。或者是說,本研究嘗試理解,臺灣之「地方場域」的實質構成與意義,為何是「信仰」的一種分佈與實踐。
本研究,主要是依照著方法學上的兩個「基本概念」來進行:(1)以文化人類學者Clifford Geertz所提的「由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界」(from the native’s perspective),來探究村民作為「信仰者」的身份,如何實踐各種實質儀式性活動與生活場域界定。他們如何在原本荒蕪的自然地理空間上,塑造了其安身立命的地方場所,如何界定其範疇,如何定位其生活場域的意義。(2)作為實質研究的主要方法,本研究關注的是「信仰的實踐」,而非宗教本身。本研究主要是依照居住者的戶口落點位置,住民的實質戶數區位及其不同信仰歸屬及活動參與等,來仔細檢驗「信仰」在「生活場域」上的「實質分佈狀況」,藉以彰顯「信仰」與「地方」的深刻關聯。而不是在探究某些廟宇的信仰內容、神明背景、信眾組織、儀式內涵等等。
由本論文的實質研究可知,如要理解與描述臺灣地方場域構成的原則與特質,「信仰」絕對是一個關鍵。「信仰」,其實扮演著塑造地方的特徵與空間架構的重要角色。 所以,本論文認為,有關臺灣民間信仰之議題,是否根本上是基層民眾在具體地域上的一種生活實踐,有著明確的場域範圍及空間特徵。信仰,與其狹義地說是對「神明」的膜拜,還不如說是傳統聚落之「社群」在其「地方場域」上的一種「生活實踐」模式。它是人們身歷其境的一種活動範疇,是人們透過儀式活動而界定了其生活的界域,界定了人在天地之間的一種自我定位。 透過這種對自然環境的馴服與連結,「信仰活動」其實形構了當地人所認知的「地方場域」。因此,在臺灣,對「地方場域」的深刻經驗,其實也就是一種信仰的經驗。而臺灣的地方性構成,其實是一種信仰場域的建構。
●
研究生 : 毛紹周
論文名稱 : 臺南大天后宮的歷史與場域之研究
論文出版年:2005年
臺南祀典大天后宮,昔日為明寧靖王朱術桂府邸,又稱一元子園亭。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施琅率清軍攻臺,寧靖王自縊殉國後,施琅將其府邸改建為媽祖廟迄今,從明鄭、大清、日本、民國等各個不同時期中,見證了臺灣三百多年風起雲湧的歷史歲月。
三百多年來,當初與大天后宮空間相關的歷史事件與人物,不滅的精神生命至今都還留存在於大天后宮的空間之中,有待我們去層層揭密與解讀。如何再現縈繞大天后宮空間之中歷代精神生命,重新理解人與空間、歷史、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將是本論文的研究重點。雖然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似乎已經失傳或是被誤解,本研究試圖深入瞭解此一聖域的空間意涵,並嘗試盡可能為大天后宮空間場域做歷史性的還原創造性的重組。以索雅(Edward W.Soja)的“第三空間”理念,為重新出發的基礎,以“真實”的第一空間視角,和透過“想像”的空間再現來詮釋現實的第二空間視角,並以此二種真實與想像(real-and-imagined)兼具的多重性詮釋大天后宮的異質性空間,並為各種偏執觀念與誤解,進行澄清與時空詮釋。
本研究將寫作的主題分成三個部分。首先,在對於此棟建築物的創建年代和歷史時空背景與人物做一研究與確定,再對歷代的興修軌跡中所引伸出的關係人物做評價,並深入的探討這些關係人物與大天后宮的場域精神之間的相連結性。並且將大天后宮的歷史觀點與一般的“霸權史學”做一個區分,目的也只是為站在本研究場域的視域來做歷史階段的時空區隔。
其次,從橫跨各種視角,深度發掘大天后宮神祇在這個場域存在之必然性與歷史機緣,與所引伸的關係事件與人物故事的空間性、歷史性、社會性意涵。
第三,是針對大天后宮空間中的儀式性意涵來作為主要的論述方向。其中包括了儀式性的空間架構與相關裝飾物的意涵。
本文是以臺南祀典大天后宮的信仰空間與歷史場域,為研究的最主要之目標。並對在此信仰中所衍生之建築、造像、儀式等空間架構中的神聖性意涵做深入性探討,嘗試跳脫二元對立論,並使用索雅(Edward W.Soja)所提出之“另一個其他”(an-Other)的視角,以“生三成異”(thirding-as-Othering)的思考模式,來詮釋此神聖場域。
●
研究生 : 趙靜香
論文名稱 : 當空間介入藝術家─以枋寮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為例
論文出版年:2007年
本研究是一篇探討關於「藝術家的存在空間」之研究,並且針對枋寮藝術村之駐村藝術家的日常生活路徑,理解其「回歸到人的真實生活經驗」的「空間」之建立,再探討其藝術創作內涵是否因這樣的理解而有所轉變的過程。
重點在探討枋寮藝術村之駐村藝術家,以其反映出來的不同創作內涵,所對應出來的、呈現出來的不同的存在空間圖示。主要目的有三:
一、探討枋寮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的存在空間之真實狀況。
二、由空間去理解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內涵。
三、分析、記錄藝術家的創作類別與表現形式是否受到空間經驗的影響而轉變。
本研究運用現象學概念之「田野調查法」,著重於藝術家個別的生活世界實況,作為進行枋寮藝術村及駐村藝術家之藝術創作內涵是否受到空間經驗的影響而轉變的歷程之研究取向。在研究過程中,輔以觀察法、深度訪談法、文件分析法等作為收集相關資料的方式。研究結果發現:
一、枋寮藝術村大部分藝術家的生活被分裂成三塊,亦即藝術家們須兼職賺錢工作,從事神聖心靈活動和藝術創作活動。他們是處在「分裂的」生活世界範疇裡。
二、他們的生活範圍,遠超過藝術村的範圍。
三、他們的生活經驗,並非在地性的生活經驗,極少與在地的生活脈絡融合為一。
四、由他們的生活脈絡即可看出:「藝術村」是一個創作之所在,而非生活之所在,其「生活上的經驗」與「枋寮」並未相關、或者很有限。
枋寮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的創作類別多元化,表現形式也多采多姿,但是,大多數藝術家的作品內涵,其實並無法、或者說極為有限地真正反映、呈現出枋寮的地方性。
本研究源於對故鄉之熱愛,懷著希望與盼望之情,提出研究心得作為嘗試性探問,並呈現出此「在地經驗」之成果。期望能提供藝術村營運管理單位、藝術家、各級政府、學術及文化行政單位之參考。
●
研究生 : 劉進榮
論文名稱 : 清水紫雲巖與地方發展之研究
論文出版年:2007年
清水早年地名叫牛罵頭或寓鰲頭,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是要從清水紫雲巖在庶民生活層面的重要意義,來彰顯清水地方聚落形成的歷史脈絡與發展軌跡。牛罵頭五十三庄聚落的地方信仰,與地方文化的生活實踐模式,是地方場域一種深刻的信仰經驗,與地方鄉土的深層文化內涵。並且透過一系列神聖的象徵儀式,組織成某種有秩序的整體,形成了地方具體的文化體系。本論文之研究內容,可分為四個主要部份:
一、牛罵頭聚落五十三庄之構成與歷史演變。
二、清水地方庶民生活與紫雲巖的關係:「蔡源順商號」、「楊同興商號」、「鰲峰書院」、「清水神社」等,對地方發展之影響。
三、以清水紫雲巖為核心的清水地方場域性構成,與神聖空間佈局。
四、牛罵頭的地理傳說與地靈結構。
本論文主要探討:清水地方聚落的發展,有一些深層的歷史脈絡可尋,而這幾個脈絡的發展,從研究中發現正好都集中在「清水紫雲巖」,同時由「清水人」的鄉土認知,對地方場域的生活實踐模式,提出在地文化的詮釋。
●
研究生 : 丁建谷
論文名稱 : 憂鬱症與生活脈絡的關聯:「生活世界」觀點下之「心理/地理」圖式建構
論文出版年:2007年
近十年來國人憂鬱、自殺的問題日益嚴重。醫療體制內的精神醫學在人力、設備與資源的投注下,仍未有效抑制自殺率以及情緒問題的發生率,反應出心靈困境並非單純以精神醫療的模式得以解決。本研究試圖從現代醫療的模式作為分析的起點,提出其在發展過程中可能的盲點,目的是為了闡述另一種跨領域的可能性,亦即回歸人們所依存的『地方』與『生活世界』,嘗試提出當人們處於「心理困境」時所對應的「地理空間圖示」,並以個案實存的空間圖示來理解情緒困境的生活脈絡肇因與其療遇的新可能性。本研究以診斷確定之憂鬱症個案為深度訪談對象,採取半結構式的『生活路徑圖』作為理解個案生命脈絡的策略,瞭解憂鬱症個案的情緒意涵與地方生活空間之關係。在統整訪談結果與加以分析之後,本研究認為『心理』的狀態意味著一種『地理』的存在,而且以「生活路徑圖」的介入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個案的憂鬱情緒與人生困境。並且,此新介入模式可以刺激傳統醫病關係的再思考。
●
研究生 : 黃依言
論文名稱 : 下營庄六姓共治場域研究
論文出版年:2011年
本研究範圍定義是以日治時期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後的「下營庄」的庄役場所在地―下營庄下營(大字)轄內,小字名「下營庄」的行政範圍為研究地理範圍。包括了今日的下營里,營前里,新興里,後街里,以及部分的仁里里。本文的研究目的為:
(一)釐清下營庄六姓的來源與聚落形成的地緣關係。
(二)深入探討下營聚落居民之信仰生活。
(三)深入了解下營「武承恩」六姓共治社會的形成與演變。
研究方法:
一、相關文獻與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二、相關地圖的蒐集與判讀
三、田野實察與訪談
研究結果或發現:
一、 信仰與日常生活結合的六姓共治社會
二、 北極殿玄天上帝廟與六姓家廟有上下層次秩序化關聯性
三、 六姓共治社會的形成與實踐
四、 廟產運用方式的轉變
結論:下營庄的六姓宗族,以血緣貫串凝聚各自宗族的內部。經過了三百年的歲月,各宗族仍然茁壯成長,進而建立了各自的家廟或角頭廟,成為各自宗族的精神中心。因為下營庄這個「社群」,以及作為下營庄社群的「意義」之下營玄天上帝,獲得了下營六姓宗族的認同,因此下營六姓宗族將各自的共同財產集中於下營玄天上帝「武承恩」的名下,讓下營六姓宗族之間,透過下營玄天上帝的關係,彼此更加緊密的團結。所以,今天下營的六姓共治社會,有「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管理委員會」與六姓家廟或角頭廟的嚴明組織,運用龐大廟產來照顧每一個下營庄民。因此下營六姓庄民之間的向心力十分強大,對上共扶玄天上帝,彼此之間也能相互尊敬交陪,形成了一個下營庄內部跨越宗族藩籬,沒有血緣關係的「類宗族」六姓共治社會。
●
研究生 : 張勝雄
論文名稱 : 臺南關仔嶺碧雲寺與地域的聯盟:以「東山迎佛祖」活動為例
論文出版年:2013年
本研究主要以「東山迎佛祖」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一個常民生活信仰文化的變遷,從歷史文化的變遷與觀音佛祖的移祀東山,探討關仔嶺碧雲寺「觀音佛祖」與東山、白河地區信仰圈之關係,本研究則接受現象學中之『生活世界』及『地方』之觀念;透過「東山迎佛祖」的活動去探討火山碧雲寺、東山碧軒寺、竹仔港文興宮三者之間的信仰脈絡及地域聯盟的關係,運用親身參與、調查訪談來探討生活信仰文化改變的現象,企圖了解及探討信仰文化的傳承與改變,以更精準地瞭解「觀音佛祖」在地的信仰文化與變遷。
本研究內容主要從聚落空間與民間信仰的關係,探討「觀音佛祖正二媽」其轄境內的民間信仰現況,由廟宇的參與情形了解地方信仰活動的更迭,並探討碧雲寺、 碧軒寺、文興宮的信仰情形及相互之間的關係。
從東山迎佛祖及信仰文化活動,探究信仰活動參與的情形,正二媽出巡十八重溪的方式及迎送觀音佛祖的活動,就人員、參與庄頭及路線改變情形作分析比較,探究宗教民俗活動在常民信仰生活中的改變情形,作探討分析。
「東山迎佛祖」活動,可以說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歷史文化傳承、多元方式呈現的信仰文化、活動路線的不可取代性、對「正二媽」的尊崇、特殊的輪巡制度與習俗、常民生活方式的信仰文化,藉由活動的參與研究,讓這個沿山地區的常民歲時信仰活動、兼具傳統與歷史意義的宗教文化活動能永遠的傳承下去。
●
研究生 : 張藍文
論文名稱 : 喪禮空間道教儀式-以嘉義市為例
論文出版年:2017年
目前民間普遍使用喪禮祭祀空間配置物品及器具,皆採用現代新科研發品,頗有前衛、環保又不失傳統追思樣式,與早期的造型頗有改變造型又保留傳統圖樣。社會現況對於死亡的觀念逐漸開放,人生規劃時決定好自己未來身後事,目的圖求自己與家人於死亡後有尊嚴沒有遺憾。早期人類各民族多有靈魂不滅的觀念,嘉義地區為遷移開墾社會多元化,各種宗教融入習俗之特殊現象。以嘉義市殯儀館為例,告別式祭祀空間動線現場勘查,現況老舊且空間狹窄、經費不足之現象,現代嘉義地區喪禮祭祀習俗,則以道教結合佛教主張以僧侶、道士多方力量超拔祖先靈魂求解脫、道教的赦罪觀使人們認為,惟地藏王菩薩赦罪超渡拔薦法會,才能完全的安撫無祀的厲鬼和祖先免於地獄受苦,由地藏王菩薩鎮壓等祭祀廳儀式空間現象。
© 2023 永續住居堪輿研究中心 — 保留所有權利。
永續住居堪輿研究中心